陈能宽(1923-2016),男,湖南慈利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唐山工程学院矿冶工程系,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及核装置有关起爆方案的研究等;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提出了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美国金属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经理和院科技委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及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等。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右二)在实验室
爱国故事:
“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象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陈能宽
1952年夏天留美中国员工在美国Medford湖畔商讨回国大计
1949年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发表题为《我们的信念和行动》的宣言,号召职工尽早回国效力。12月,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郑重邀请在海外的职工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陈能宽参与组织中国职工成立“留美科协金属小组”,组织学术活动、协助职工回国。此外,陈能宽还通过书信与李恒德、师昌绪等商量回国策略,并多次带家人参加聚会共商回国大计。但相关的归国筹备活动也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1952年底移民局在搜查李恒德家的时候,发现了陈能宽的书信,并由此开始侦察、刺探他和家人的行踪。每隔一段时间,他的同事和邻居便会受到联邦调查局的盘问。为“曲线救国”,他试图通过英国大学聘任的机会绕道回国,但遭移民局拒绝,并以其曾是留美科协组织者、订阅中文报纸等理由控告他危害美国安全。为此,他与移民局打了半年官司并在1954年胜诉,此时的他在美国虽已有一定的事业基础,但其归国的信念并未动摇。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在新中国的严正交涉下,美国政府撤销了对部分职工的禁归令,陈能宽一家终于返回祖国。对于该经历,陈能宽回忆说:“我和我爱人都是中国人。我们出国求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学成归国,而绝不是想永远侨居美国的。”
奉献故事:
“我们消失这些年是值得的,可以为祖国写篇大论文”——陈能宽
陈能宽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指导工作
陈能宽:我们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篇大论文
1960年,陈能宽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至此以后,他隐姓埋名、销声匿迹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1963年初,为开展大规模试验,陈能宽奉命率领攻关队伍进驻青藏高原,临行前一天晚上,他回到家里,对妻子裴明丽说:“我要走了。”妻子问道:“你要到哪里去?”陈能宽说道:“如果我要到一个你找不到我,我也不能和外界联系的地方工作,你有什么想法吗?”裴明丽回答道:“如果国家需要你这样做,你就按国家的要求去做吧!我没有问题。”由于陈能宽严守保密条例,他妻子对他的工作性质和具体地址一无所知。几年中,陈能宽从一个信箱号码走到了另一个信箱号码,直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才有人告诉他妻子陈能宽也参加试验的事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马上又投身原子弹的武器化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之中。多年来,陈能宽一直是核装置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参与了中国大部分核试验方案的论证和实施。自从进入高度机密的核计划研究后,陈能宽不但不再发表论文,而且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他经常说:“我们要共同写一篇大文章。”作为科学家的他,已经把自己的科研生命全部投入到这篇“大文章”的写作之中。“不辞沉默铸金甲,甘献年华逐紫烟”,正是陈能宽和他的同事们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写照。
参考文献:
[1] 陈能宽院士八十华诞纪念文集[M].原子能出版社,2003年:48.
[2] 宋健.“两弹一星”元勋传(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57-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