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纯

来源: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张艺凡日期:2022-10-03 01:50  点击数:

葛昌纯(1934.03—),男,原籍浙江省平湖市,中共党员,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194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bevictor伟德官网)冶金工程系并于1952年毕业。1983年获德国Dresden技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先进陶瓷材料、纳米复合材料。葛昌纯五十余年来在浓缩铀235复合分离膜,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贡献。19601984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先进陶瓷研究中,提出复合氮化物作为氮化硅的新型烧结助剂,提高了材料的高温性能,研制成功高性能的陶瓷刀具。开展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解决了Si3N4、AlN及其复相陶瓷燃烧合成中的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开拓了功能梯度材料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前景葛昌纯培养出了 37 位博士和 66 位硕士,发表论文450余篇,是我国粉末冶金材料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和先进陶瓷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新能源材料的攻坚者和倡导者之一。2007年10月葛院士被科技部聘为第二届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顾问2014年以“空间太阳能发电”为主题的香山会议中担任四位执行主席之一。

葛昌纯在2019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上讲话



爱国故事:

“我的前半生主要献给了中国的核裂变事业,而我的后半生主要献给中国的核聚变和核裂变事业。”

——葛昌纯

1966年葛昌纯(左一)被邀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葛昌纯题词


葛昌纯出生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战火纷飞,那段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国恨家仇的苦难经历,使得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誓言和富国强民的志向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在艰苦的岁月中他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誓言,刻苦学习专研,默默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断供被称为“社会主义阵营安全之心脏”的分离膜,我国核工业面临夭折的危险。当时制造分离膜这一尖端技术只有英、美、苏掌握,被列为重大国防机密,严禁扩散。苏联专家撤离前曾说中国的核工业将被推迟,关键是中国不会制造分离膜。在这种紧急形势下,中共中央于1960年4月分别向冶金部和中国科学院下达了研制分离膜的紧急任务,葛昌纯临危受命。在公司党委和核心组领导下,在无资料、无经验、无设备的三无条件下以及国家物质技术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葛昌纯和团队成员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国家交给的重任,不分昼夜地战斗在分离膜研制第一线。尽管没有外援,条件艰苦,但他们为了民族大任不惧艰难剧毒,不嫌苦、脏、累,经过无数次推导、计算、实验和总结,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终于在1964年提前研制成功国家急需的乙种分离膜,提前完成原定在新建厂完成的全部生产任务,更振奋士气的是,该乙种分离膜的综合物理性能超过了苏联同类膜的性能水平!“材料报国,追求第一”是葛昌纯院士的一生追求,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两弹一星”的崇高事业,捍卫了我国的国防事业,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编.科学的道路(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36-1837.


创新故事:

“专研创新贯穿于我的科研一生,是我生命中不竭的驱动力。”

——葛昌纯

                    在办公室工作中的葛昌纯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离开了创新,科研就会失去生命力而停滞不前。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灭,苏联专家撤走时曾扬言说:中国不会制造分离膜,中国的核工业将成为一堆废铁烂钢。中国的核事业发展面临夭折的危险。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葛昌纯临危受命,以无坚不摧、敢为人先的勇气带领着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团队投身到这一空白领域,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摸索前行、攻坚克难,终于在1964年提前成功研制出了国家急需的乙种分离膜,且综合物理性能超过了苏联同类膜的性能水平!1982年葛昌纯应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HansHausner教授邀请,投身氮化硅基陶瓷研究Hausner教授要他解决通常用氧化物助烧剂导致氮化硅在高温时的强度显著下降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前三个月夜以继日的实验尝试了多种非氧化物助烧剂却毫无收获,但葛昌纯没有放弃,他从基础理论着手,打破常规,以新的思维方式采取复合非氧化的技术路线,通过一系列实验攻坚克难,终于获得成功。凭借着这种不服输、好钻研的劲儿,葛昌纯克服种种难关,最终找到了氮化硅在烧结后相对密度95%以上的非氧化物烧结助剂,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科研是对未知的探索,正如他所说的“专研创新贯穿于我的科研一生,是我生命中不竭的驱动力。”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驱动下,指引着葛昌纯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攀越科研的顶峰,取得了一系列的创造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原创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编.科学的道路(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38-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