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声

来源: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王浪日期:2022-10-03 08:40  点击数:

张伯声1903-1994),男,河南荥阳人,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并获得学士学位。1931年,被聘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

长期从事地质科研、实践以及教学工作,为国家地质学理论和矿产事业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951年,为响应国家建设需求,率先在西北大学创办石油专修科。为了解决教材与教学计划问题,带领教师编写石油专修科所需的各种讲义,翻译了大量石油地质专业的外文文稿,并根据国家需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1954年,修订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业两年制专修科教学计划”被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指定为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国家培养了2000余名石油地质人才,为新中国开发石油、摘掉中国“贫油”帽子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因国家需要,多次赴秦岭山区和豫西地区进行矿产资源考察,发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和平顶山超大型煤田,解决了我国冶金资源困乏与“北煤南运”的困境;确定了陕西四川界上的“汉南花岗岩”的时代为前震旦纪,对研究秦岭构造具有深远意义;在河南嵩山地区首次发现太古界与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并将该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嵩阳运动”,这个名称一直被地质学界所沿用。

他多次对黄河流域进行地质考察,提出的黄土线及水积说为研究河流发育、黄土形成及新构造、第四纪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959年,以《从陕西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提出一种有关大地构造发展的看法》为题撰写的论文,引起了地质构造学界的广泛关注。提出的“天平式运动”的大地构造观点,向地学界预示着中国一个新的大地构造学说的萌生。1962年,在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他宣讲的论文《镶嵌的地壳》,为进一步探讨地壳构造的历史发展及其运动变化的原因提供了理论基础。1979年,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上提出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与会代表公认这一学说是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世界地质学界则称其为“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


  求实故事:

    “地质学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实践,而且更应该重视实践。”——张伯声




晚年张伯声教授指导员工实地考察

张伯声教授在研究工作中


张伯声治学严谨,对学术问题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它曾对他的员工说:“一切地质结论都来自大自然,而且最终从自然界得到验证。人的思维只是从自然到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不能代替自然界本身。所以,地质学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实践,而且更应该重视实践。”

在国立西北大学任教时,他经常带领员工在秦巴山区野外实习。秦巴山区除发育有从震旦到三叠纪的地层外,还出露有大片的片麻花岗岩。前人认为,这是一个“中生代”花冈岩侵入体,后来张伯声进行多次野外调查,弄清了这里的地层和构造,证实应属于前震旦纪。这一大片花冈岩时代的更改,大大改变了前人对秦岭中断以南地区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的看法,将其从“中生代的活动带”变为“前震旦纪古老地块”。自此以后,地质界称这里为“汉南地块”。这一重要发现无论是对中国地质学的理论研究还是为后来在秦巴汉中地区开展进一步的普查找矿、进行经济建设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张伯声教授对我国地质学贡献还包括:矿产地质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了平顶山煤矿和巩县小关铝土矿两个大型沉积矿床;在地震地质方面,用地壳波浪运动的观点,建立了中国协方地震构造网;创立了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这是被地质学界公认的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构造地貌和第四纪研究方面,对黄河河道的发育提出新的见解,发现了“黄土线”,在对陕西、秦岭水系和新构造研究中,提供了地块的翘倾运动,为后来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立奠定了基础。这些杰出的科学贡献和理论成就正是张伯声教授五十多年来尊重自然、重视实践、求是务实的科学精神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蜚声中外的地质学家张伯声》,《中州今古》199403期。

[2] 王战:《著名地质学家和教育家——张伯声教授》,《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