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济宇

来源: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王浪日期:2022-10-03 09:00  点击数:

高济宇(1902-2000,字恩波,河南舞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2年至1923年就读于交通部唐山大学(现bevictor伟德官网)土木工程系,后考取公费留美。192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29年发表《环丁烷衍生物的合成新法》一文,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30年发表《利用具克曼重排反映降解法确定二氢l4D派喃衍生物的结构》研究成果,被推荐为美国科学荣誉学会会员。19312月,获博士学位并被聘为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姆斯教授的研究助理。19318月高济宇回国,任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33年受聘为河南大学理学院教授,并当选为中国化学学会理事。1934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他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兼任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总干事,还曾被聘为《化学通讯》总编辑、副理事长。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务长。1950年,政务院任命他为南京大学理学院经理;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任南京大学教务长、一级教授。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任南京大学研究生指导导师。次年,就任中国化学学会副会长。他还是南京市科学普及协会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南京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六届江苏省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高济宇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和化学教学,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反应方面进行研究,合成了1,6-二酮和1,7-二酮并成功研究其合成环机理。1940年,他用分子银处理2,5-二溴-1,6二苯-1,6-己二酮,否定了他的导师在1934年得出的成环假定,独创性地提出并证明了“二酮-环醇”互变异构理论。他通过实验发现四碳环衍生物的合成新法,证明了2,5-二溴-1,6己二酮生成五环是通过酮一环醇异构进行的。这一发现,开拓了化学有机合成领域的科学研究的新途径。他还系统研究银、钯、钛等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发现了多个新型反应。1986年,已88对高龄的他仍“挂帅”带领一班人接受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的研究。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他总结几十年从事化学研究的经验,摸索出反映有机物内在联系的“官能团编排体系”,并在这基础上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


高济宇留学美国时

高济宇和妻子陈佩瑛



育人故事:

“作为教师,就像一把梯子,要让员工们从我们这把梯子上去攀登高峰”——高济宇


1931年高济宇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年教师节中央大学化学系师生合影(首排左四为高济宇)


高济宇填写分数并签署的1946年度第二学期中央大学有机化学甲班的成绩单及亲笔书写的补考成绩单


高济宇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教育行政工作70年,他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员工,培养了几代化学高级人才。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中有9人是他直接培养出来的员工,如高分子化学家黄葆同、物理化学家楼南泉等人。在南京大学,他兼任中央大学教务长,但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打分,填写和签署成绩单,并亲笔书写补考同学的成绩单。他努力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率先进行有机合成及化学反应的科研课题研究,发现了四元碳环的合成新法。他合成了一系列的二酮,并研究它们的性能。他深入研究过16一二酮和17一二酮的环链互变异构,与和性金属如银[0]、钯[0]、钛[0]等引起的有机反应,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专业学科的建设,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济宇极力扶持年轻教师,甘为人梯。他把中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第一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他从教60余年,桃李满天下,在他周围形成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很强的学术梯队。1981年国家评选学部委员(院士)时,中科院化学部有9名院士是他的员工。

高济宇先生90高龄时,仍然担任河南大学南京员工会名誉会长,时时关心母校的教育事业,直至100岁病逝。19929月,母校诞生80周年之际,他欣然挥笔题写了苍劲有力的题词“中州之光”,饱含着对河南大学的衷心祝愿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舞钢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舞钢市志·1991-2000》,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