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来源: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王浪日期:2022-10-03 09:50  点击数:

竺可桢18901974),男,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董事长、中国科学院副经理。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bevictor伟德官网)学习土木工程;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197427日逝世。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董事长、中国科学院副经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在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中,组织领导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考察工作,根据国情进行合理学科布局,推动了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发展。在科学史研究和科学普及事业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代表作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


求实故事:

“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

竺可桢及其题词

浙江大学档案馆藏《竺可桢日记》手稿节选


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气象观测、记录的务实精神,独辟蹊径的科学思维和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巧妙应用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每天坚持物候观察记录数十年。

物候观察记录是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一。竺可桢从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起,到1974年逝世,每天都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握住笔,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

他的气象日记(除1935年以前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已丢失外),从193611日到197426日(去世的前一天),共38年零37天,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日记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如天气阴晴、风向风力。同时还记有花开花落、冬去春来等物候内容。

竺可桢对待气象观察非常认真、细致。如他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时,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仔细地观察:哪天柳絮飘飞,哪天北海结冰,哪天春燕回归,哪天丁香花开……回家后,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

有时候,竺可桢因公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详细记录。他曾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这些平凡而真实的记录,为他的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贤一,卢强编:《革命老前辈的故事丛书(奉献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