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政治学院法学系 宋行健
近期,我应政治学院学风建设活动的推荐,认真阅读了法国作家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实感受益匪浅。在了解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的同时,我也对我国的辛亥革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秋末的一个黄昏,我漫步于交大校园。秋日的暖阳中,二教与五教之间的林荫道上已是层林尽染。正值秋风渐起之时,漫天飞舞的树叶,几个起落间,便是一地的金黄。眼前为迎115周年校庆而建的孙中山铜像,古朴的材质在夕阳映照下闪烁着沉静的光影。褐色基座上的孙中山先生手持书卷,平视前方的双眼中满怀希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百余年前的伟大革命领袖那振聋发聩的话语,仿佛又在我的耳畔响起。望着面前伟岸的铜像,踏着满地金色落叶的我驻足不前,陷入了沉思。
作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被陈独秀誉为“中国整个的民族革命战争之开幕”的辛亥革命的意义自不待言。然而,在市场经济日渐兴盛的今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资本运作模式却迅速地将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推向庸俗化、平淡化的危险境地。台湾地区的商家趋之若鹜的打着“百年纪念”的旗号销售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早在“两会”期间就大张旗鼓的利用“天价庆典投资”以争夺百年庆典落户权的大城市被曝光名不副实;部分中小城市巧立名目的以“纪念性工程”之名行商贸房产开发之实。在金钱与权力的浊流之中,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成了不少地方经济和政绩诉求的幌子,在过度开发的凿痕中价值萎缩,面目全非。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最终归宿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前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不断销蚀,这绝不是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所希望看到的现状。要让百余年前的辛亥革命成果为今天所用,首先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与国外重大事件纪念活动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和品牌知名度的差距。西方国家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纪念活动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在老百姓对辛亥革命的文化享用需求无法满足的同时,经营商却感叹于增长乏力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度。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品牌的文化内涵未作充分挖掘,从而导致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周边产品流于形式;同时也在于我国的市场集群化程度不高,各大商家在商业竞争中陷入了无止境的内耗中,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品牌。
当前商家对辛亥革命品牌的文化内涵的肤浅认识,警示着我们应当树立深刻的文化意识。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予以发掘和弘扬辛亥革命的文化内涵。第一,我们不应固执地将事业局限在辛亥革命的奠基之役——武昌起义上,我们应当加强对革命中其他重大战役的了解和宣传。在南京,起义军面对4倍于己的敌人仍丝毫不惧,合围金陵,血战天堡;在湖南,革命党人兵不血刃占领长沙,光复湖南后支援武昌力战清军;在福州,新军与八旗激战一天一夜,坚守制高点于山并猛烈炮击将军府,迫使清军溃败而逃。辛亥革命发生中的一次次可歌可泣的战役就如同一个个跳跃着的音符,在近代史册上演奏出无比华美的乐章。第二,我们应当敬爱那个辛亥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辛亥的纪念与传承的活动中来。从校园文化建设方向思考,我们可以通过知识宣传活动、历史文献阅读活动、名师讲座、讲述校园与辛亥的故事等方式吸引青年群体;从借用流行文化方向思考,我们可以将辛亥革命的历程编写成朗朗上口的说唱唱词,借用辛亥的历史材料撰写新编历史剧等。时代精神是辛亥文化的新鲜血液和源头活水,是助它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翅膀。
然而,仅仅依靠民间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奠基之役。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当代运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辛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只有将党建纪念活动与辛亥纪念活动相结合,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才能为辛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并激起老一辈人对辛亥革命的兴趣;也只有使政府和民间的努力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在当代实现辛亥革命的价值。
在铜像前肃然而立的我不禁抬头凝视孙中山先生,耳畔又响起了林伯渠的感叹:“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当代的我们面对着日渐远去的辛亥革命,必然要坚决的避免这种局面在我们身上重演。那么,就让我们用坚毅果敢的行动,使传承着的辛亥革命火炬化作最为灿烂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