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向度
孙美堂在书中提到文化有两个向度:一是外向扩张,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变人以外的世界,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二是内向完善,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我们的品质、思想、行为方式等提升到较为优雅、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西方启蒙和现代化以来,人类文明进步主要表现为外向性扩张,内向完善方面的进步则小的多。从中西对比来看,西方更多的是外向性文化,也就是“开物成务”的文化,这种文化偏重的是物质功利;而中国偏重的则是内倾性文化,正如中国人常言“文以载道”,文以传人,这种文化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使人生富于理想,从而有价值、有意义、有“道”。就中国目前而言,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否要以“内向完善”为主,争取思想强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文化真正价值是客体存在转化为主体存在形式,才能达到文化强国。经济增长、科学发达、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人性更完善、人更文明、更“是人”。所以,对当代人来说,内向完善的文化理路比外向扩张的文化理路更应该被关注。具体说,研究如何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比发展科学技术本身更加迫切;改善人性,更新人的价值观念,比扩展人的知识更加紧迫。
文化的主体与形态
文化创造以民族为单位,民族是文化的基本主体。文化不是外在民族的,每一种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人民创造的,都具有民族性。文化本来是对人的“人化”状态的描述,显然这种状态不是针对少数人,而是针对群众、针对民族,针对整个“类”而言。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人化”状态,才能表征文明程度,才是典型的文化。如果不是以整个文化圈的主体为主体,而把目光限于少数精英圣贤,那就是一种误解。因为大文化的视野不是少数政治文化精英教导人,启蒙人,而是把文化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
文化的实体形态大体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也称器物文化,是人类的物质性劳动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活样态在物质产品上的凝聚与体现。经济文化是物质文化的主要形式。经济不仅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也是文化。例如一些知名品牌的商品,都是典型的物质文化。因而,审视中国当日经济之发展,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考虑问题,还需要从文化角度考虑问题。正如当代中国强调文化强国,就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因素以及民族的特色。
文化的价值及其创造
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人的理念、人的意义,这表明,文化的秘密其实是人的秘密,对文化的进一步阐述自然发展到对人本身的阐释。人的生命存在的展开,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规范与优化。文化价值也恰恰就是满足这两方面的价值。文化价值是优化,提升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促进人“更是人”的价值。
人的意义根源于人能动地认识、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主客体交互作用产生了意义。一方面主体通过接受外部世界而产生意义,这是以客体作用于主体为主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主体通过创造性作用于外部世界而生产意义,这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为主的相互作用。当然,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重复,二是流动的、递进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深化的过程。
创造文化价值的强大动力在于人的需要。人有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追求文化价值的需要,有遵循人的意义,按人的意义生存的需要。这种需要派生出了创造文化价值的强大动力。换句话说,人如何成为更文明的人?人是通过创造意义,创造文化价值实现的。那么文化强国如何实现呢?当然就是通过创造意义,创造文化价值实现。
落脚点在于如何做人
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宗旨在于如何更好地做人,提升人,造就人。认识文化之根,之源,文化反过来也规定着人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
“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创造了中国人,中国文化就在中国人身上。”今天,提倡中国文化,莫如各自努力先努力学做人,当然是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正如中国哲学提倡的修身,只要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进无止,相信每个人经过努力都会不断提升和进步,朝着理想人格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意义和价值。
作者: 张改凤 2014级马列博士
参见: 【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