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生,同时也是一个关注历史刻度,关怀社会发展前景的观察者,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够将一个人对历史应有的理解之同情的情怀传递给大家。
在此,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沟口雄三先生。他是日本从事中国近代历史社会研究的资深学者,其文章著述论点新颖又紧扣中国实际,史料丰富详实。沟口先生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其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中国的冲击》的魅力。
《中国的冲击》整本书最核心的亮点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最高屋建瓴的观点扎根于第82页的注6,作者对历史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个是纵断面,一个是横断面,即纵横两条历史线索。这对我们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有启示意义。这当中的纵断面指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纵向尺度,横断面指的是受西方冲击。西方的冲击中有两个节点值得我们考虑,第一点是五四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五四新文化当中体现的礼教问题。第二点是在前一点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当中,特别是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将横纵两条历史线索看作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并非像沟口雄三所认为的截然不同的两条线。它们有时是相交的,比如毛泽东对中间阶级的理解以及实践上的运用就属于纵断面。
《中国的冲击》讲纵断面和横断面的矛盾,他说“例如,关于现代中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之类两分法的思考方法不断地产生于西方的价值尺度。为了做到不是从‘主义’而是从实际出发来回答这一疑问,就必须不局限于‘横断面’,也应将‘纵断面’放在视野里,从全方位的视野出发,把它当作一幅纵向与横向交错的构图进行考察”。他理解的纵断面需要联想一下清朝在民间得以普及的儒教伦理,以我之见,儒教在民间的传播开始于明朝后期,到了清代才得以普及。其中,相互扶助的伦理到了清代以后将被称为“礼教”,他认为这是礼教的核心含义。而到了民国,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就被批判为“吃人的礼教”。这是从西方的观点来看问题,因为礼教基本上不顾及个人的权益。传统的礼教即便再讲扶助、个人关爱、孝悌,也谈不到个人权利,基于此,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了推行科学、民主等西方自由主义立国的根本理念,他们便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传统礼教。所以,沟口雄三讲“另一方面,宗族制里基于儒教主义传统的相互扶助、互为保险的机制依然有所留存,并成为清代末年和民国期间接受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共生思想的母体;毛泽东革命以后,至少到‘文化大革命’为止,它作为相互扶助和利他的社会主义伦理以一种国家规模得以再生产(这是横断面)”。
我认为这一点在沟口的理论中显示了其理论独创性。我们现在分析建国以后的社会治理模式时,一般将之视为一种高度专制的、无视个人权益的模式。但是,它还有另外一方面,比如单位全包、定向培养(这部分人毕业以后干什么已经做好安排,所以不存在失业),单位办社会(比如西南交大办小学、幼儿园,以前舍不得交出去,现在又觉得很麻烦),这些都是礼贤的孑遗。这是一个高度福利、终生制的社会安排,这种理念就与传统有关,我们将之作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谈。农村也是如此,农村传统的养老机制,另外还有生多少孩子配多少口粮,很多能够生的家庭都是负数,虽然工分挣不够但必须将口粮分给这些家庭,这是典型的“大锅饭”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创造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奇迹。中国哪里来那么多人口?改革开放突然释放出来了,就是因为中国农村长期实行由生产队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半福利体制,给它包起来了,因此就看不到人多地少的矛盾。实际上这个矛盾在当时已经很突出了,一旦改革开放允许农民在城市流动的时候它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但是其负面价值也很大,而我们现在就在慢慢承担这个负面价值。所有从这个意义上沟口认为,这个传统并没有在中国建国的头三十年消失,反而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顽固地存在于中国的体制当中。这是沟口对我们中国社会非常精到的评价。
沟口说“从儒教回应时代的这一变化与发展中的形形色色的色彩组合及其变化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纵断面与横断面的复杂的交错。再者,若文中是不是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看法来回答:革命成功后中国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一个有特殊意义(为了实现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非常态的时期;而现在的市场经济社会才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它是对明代以降广布于中国民间的商业网络社会的集成。中国的‘资本主义’即是纵断面与当今资本的全球化(横断面)的一种交错”。“站在这种‘纵断面’与‘横断面’交错的观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到:中国近代的历史挣脱以往针对它的政治性评价而显现其丰富又曲折的脉络”。我认为这是该书中的一大亮点。它能够启示我们关于中国的双向治理,在中国的近代、现代和当代社会中它如何以各种形式。它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其根本的线索。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第一个提出的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据他过去的理论论述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0年。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而完全是中国特色的东西,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曲折经历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以上只是我对本书粗浅的理解,当然,当中的许多评述和感想多少都受到所学专业的影响。希望在将来,中国的学者也能够研究出具有这种精妙逻辑框架和思维的理论。在这里再推荐两本沟口雄三研究中国问题的著作:《中国近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
张如云(2014级马列博士)
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