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镜 畅谈人生】谭焱中:尘世中的本心——读《红楼梦》后简评黛玉性格

政治媒体事务中心 来源: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gaoyang日期:2014-05-16 00:00  点击数:


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水是清的,泥是浊的。

水和了泥也就污浊了。

黛玉是否愿意水和泥呢?

绛珠仙子没有受到尘世的污淖,

却动了尘心……

她是冰清玉洁地来了,

但是也冰清玉洁的去了吗?她终能冰清玉洁地去吗?

黛玉在弥留之际对紫鹃说: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这可以看出,黛玉认为自己是“洁”的。这个“冰清玉洁”的女儿的眼中是有一个质洁的理想世界的,但她发现现实却是一个“渠沟”——喻贾府,指浊世。她迫切地想回到自己梦想中的那个“质洁世界”。可这终是不能遂意的梦想罢了——莲子长成荷花,结出莲藕,靠的是什么?——淤泥。也许淤泥样子不好看,但是它有养分,是它“养育”了莲子,展一世风华。

古代文人向往着自主的人格。时值官场昏暗,或隐居、或斗争到底——持有正义之辞,去批评、去争斗。但是,世界不是非黑既白,非白既黑的,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内心去审视这个社会,我们同样需要恶劣社会环境的“滋养”,就像泥土——它是“下里巴人”,但又同时是养料,最终“阳春白雪”也是会归于芳尘的,去哺育“来年的生命”。

但是,林黛玉确是要将花用锦囊装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她不忍看到花凋零,但是她没有意识到那是果实成熟的标志啊,何况,花凋落,碾成花泥,更护花,这本是自然规律,来年的花会更加好看,实在没有必要因落花而伤啊!

世人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其一味地逃避污浊,不如修炼自身,不为外物所扰,不以物喜己悲,保持内心的洁净,如此方能于浊世出高洁。

黛玉的结局实为修炼不到家。她被自己所谓的“本心”给奴役了,活在她自己想象出的“悲欢离合”和“寄人篱下”的情感世界里——她是“刀子嘴”什么事情都凭着“本心”,虽说这是她发泄寄人篱下苦闷的方式,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多愁善感的性格。环境变迁、家道中落——她以自尊掩饰自卑;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表现出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这在《葬花吟》中都体现出来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两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

台湾的慈善家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人们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他不在意,自己的“本心”是帮助弱者、回报社会,目的达到了,别人怎么说就让他说去吧,也许不为名不为利的慈善才是真正的慈善吧。

相反,黛玉很在意别人的话、别人行为所表达的意思、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自己的地位如何,也就是说,她和陈是反着的。有一次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她便惊觉了——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用在意的,先送又如何?后送又如何?能得到就好啦!

妙玉说了完全相反的一句话:“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我更欣赏这一句:世人当然是向往美好事物的,但在社会大背景下,不可能办到的时候,我们只能去适应,“适者生存”嘛。

黛玉葬花之后,贾荣两家巨变,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吉凶未卜。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与其“水和泥”,不如“泪化水”冲走这世间磨难。一生的坚持却是从开始便错了,控诉这世间,却道是世事无常、本心不坚。黛玉终是死于污淖,但是我希望她的灵魂是归于天界,做了无忧无虑的神仙!

世间没有绝对的东西:人是社会的产物,难免互相影响,像林黛玉的“洁去”那只能存在于幻像中,不可及也!我们生活在尘世中,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需要一颗高洁的本心,而不以洁净为目的。

作者简介:

谭焱中,男,1994年生于鄂,长于滇。我是一枚胸有点墨的屌丝,沾了些骚客才气,时而有感,发而为文。喜欢访名山大川,却已成为了一名宅男,但热爱生活是真!热爱读书是真!书中有良言,能养浩然气。能有法学的科条律令和文学的风花雪月伴随左右,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