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政治学院政治学系2011级暑假赴西藏民族学院认知实习

来源: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wt_zyn日期:2012-09-11 00:00  点击数:
(文/图:韩译萱等)
         2012年7月11日晚九时许,bevictor伟德官网政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48名学子在班导师李子重老师的带领下踏上出蜀之路。经过十五个小时的夜车,抵达著名的古都——咸阳。
         此次我们实习的地点是位于咸阳渭水河畔的西藏三所高校之一的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自治区所属的一所办在内地的民族高等学校,是创办最早的西藏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8年建校的西藏公学,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2日中午,我们首先参观西藏民族学院校史馆。刚入校史馆大门,便可以看到一面写着原中科院经理郭沫若先生所题的“西藏民族学院”六个大字,两边镌刻着“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庄重肃穆,颇具气势。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对西藏民族学院的起源、发展、成就等都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校史馆内珍藏物所体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深深地打动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大家从中接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随后的两天中,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西藏民族学院的孙林教授为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藏族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孙林教授谦逊博学,图文并茂地将西藏地区以及藏族人民的起源历史与宗教信仰文化等娓娓道来。藏族文化的形成与其民族的形成历史密不可分,民族又是基于对文化认同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体。浓郁的本民族气息、不断的变迁发展、兼容并包等特性,赋予了藏族文化无穷的生命力。藏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共同特点,即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封建时期,中原王朝凭借先进的经济、制度、文化和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豁达开放的李唐王朝,面对万方来朝,也都以乐观自信的姿态接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引起了周边国家及欧美国家的猜忌和恐慌,但中国长期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对外政策,韬光养晦,不卑不亢,和平崛起。中国之所以能绵延5000年而不被历史的场合所淹没,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更要发扬这种传统。

                                                  

         我们也荣幸地邀请到西藏民族学院的王跃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当代西藏地方政治发展”的专题讲座。王教授的幽默风趣,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一,所谓“西藏问题”;其二,旧西藏地方的政治;其三,当代西藏地方的政治。王跃教授以纵向的对比,使我们对整个西藏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数百年的时间里,西藏从政教合一的神王政权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今在西藏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处理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宗教对于西藏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不能完全取缔,所以这就更要求我们处理好宗教和政治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
         我们还荣幸邀请到西藏民族学院的杨小峻教授,经理给我们做了一次“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概况”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杨小峻教授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对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概况进行了条理分明的介绍,使我们对藏区和平解放前后的教育事业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并感受到西藏教育事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平解放以前,西藏教育是封建农奴制下的产物,教育落后,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并与宗教紧密结合,制约着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现代化发展。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由少部分贵族享有的教育转向了大众享有的九年义务教育,由不成熟的办学条件到高效高质办学飞跃,使得西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是社会一定经济、政治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有力推进器;它既是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媒介。现代化,不应当只是社会器物、制度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

                                                   

         接下来几天,我们依托西藏民族学院的协调,开始了社会认知行程。
         在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接触到了世界的第八大奇迹。讲解员是个非常幽默的陕西人,从开场白到解说词都能“击中”我们的兴趣点。导游演示的秦朝兵车伞架,让我们连连惊叹其“高端”的技术,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难以想象在同时代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先进的器械。陈列着兵马俑的二号坑整齐的排列着出土并被修复的秦俑和战马,环形阶梯上的游客非常密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更是“泛滥”,几乎所有人都端着“长枪短炮”,试图找到一个好的位置留下兵马俑的影子。在展厅里能够看出许多的兵马俑并未被挖掘,这是国人的一种谨慎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负责。面对历史的遗产、民族的瑰宝,作为晚辈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之惊奇和叹服呢?

                                                   

         在号称天下第一温泉的华清池,俯看旧唐汤池,想象着“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杨贵妃,“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的唐明皇,一片旖旎春光,让人心魂俱醉。离开了汤池遗迹,即来到蒋介石办公旧址,办公室的面积不大,但是当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在桐荫馆外的墙壁上,至今仍可看到清晰的弹孔。抬头摇望骊山,山腰之上有一白亭,依稀可见兵谏字样,那就是兵谏亭。往日的宫殿楼台、千门万户,昔年的诗酒风流、昌盛繁荣,但作为今人的我们仍然无法想像。
         在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我们深深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而我们此行更是有幸瞻仰到释迦摩尼的真身佛指舍利,为此我们深感荣幸。

                                                   

         乾陵位于梁山的北峰之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代表。乾陵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提到乾陵,必然要提到无字碑,巍巍无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文人雅士镌刻了许多文字,称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质巨书,自然而然完成了武则天的“心愿”,让后人评价其功过是非。
         一周的大一实习,我们对祖国的伟大,祖国的现实和祖国的需要有了切实的体验。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子,没有什么比体味生活并从中受教更为重要,正是这次实习令我们立志要为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立志奉献!谢谢学校,谢谢学院,谢谢老师给我们最好的教育。